首页 >  资讯 >  详情

天天热讯:这就是“龙”的传人!

2023-06-22 15:01:07来源:广州青年

我从小就生活在岭南水乡,龙舟俨然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85后“龙舟青年”张伟潮是土生土长的黄埔下沙村人,从小生活在广州的岭南水乡,绵延千年的龙舟文化已经镌刻在他的基因之中。

“龙舟及制作手艺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岭南水乡的乡风及地方文化,还有我们对故乡、对这座城市的记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府地区龙舟习俗历史悠久,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上的龙舟花纹篆刻,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岭南就已经出现了“赛龙夺锦”的盛况。

镌刻水乡人的“龙舟”记忆

张伟潮的雕刻工作室坐落在黄埔下沙村里的一个古色古香的祠堂里面。

龙头雕刻讲究刀工精准、细腻,从选料、切割,到粗雕、精雕、打磨、上色,全靠手工操作。张伟潮对雕刻各步骤早已烂熟于心,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张伟潮就在这些木头上,一刀一锤,慢慢开凿。

据了解,10岁那年,张伟潮做出了第一个他满意的龙舟模型。到了读初三时,张伟潮的雕工技艺越来越成熟,甚至还有人特意上门找他购买龙舟模型。

2009年,从职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的张伟潮,顺利在学校留教当了一年多的实操导师。但教职的工作和雕刻事业难以同时兼顾,他毅然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追寻心中所想,辞职创业,潜心锤炼雕刻的技艺。“当时还年轻,于是决定‘搏一搏’,趁年轻做一些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于是,他成立个人工作室,投身龙舟雕刻行业,既制作龙舟模型,也修复和创作龙头龙尾。

凭着对龙舟文化的热忱与坚持,张伟潮成为了广州市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传承人。

2022年,张伟潮为石牌村雕的龙头,被张艺谋导演团队选中,在冬奥会开幕式24节气倒计时“芒种”片段中破水而出。

今年是疫情后广州首次恢复举办龙舟赛,张伟潮接到的龙头订单激增,几乎是往年的3倍。

“今年的龙舟节工作强度较往年更大,春节前我和团队就提前备料、做设备的添设,但因为设计龙头的工作难度大,创意、设计和雕刻的过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打造。而且,对每一个龙头的工艺品质,我都力求完美。我和六个徒弟,从春节到现在都没休息过,几乎每天都是凌晨四五点才能休息。

工作强度如此大,是否有想过放弃呢?

张伟潮不禁感慨地说:“有时候的确想过放弃,但咬紧牙关又会坚持下来。因为觉得这件事情已经不能仅仅用热爱来解释,而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有责任去传承传统文化,所以再难再累,我都会继续走下去。

一榫一卯

以“匠心”弘扬非遗瑰宝

即便工作再忙,张伟潮依然坚持每个星期在黄埔的小学开展“非遗”特色课堂,让更多孩子们从小接触岭南的龙舟文化。

“我是一名85后,小时候黄埔到处是农田,有浓浓的岭南水乡风土和人情味。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黄埔高楼林立,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新生代对水乡传统文化的形成难以理解,所以,我认为到学校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张伟潮认为,龙舟正是在岭南水乡文化长河中,承载着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艘船。

怎么样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非遗?张伟潮有一个“巧妙”的方法。

“现在很多村落负责管理龙舟的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对自己村的文化未必熟悉。我们会要求每一个客人,提供一些当地文化故事以及背后蕴藏的风俗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尽可能地把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龙头里。二是因为我们要求他们提供一些故事、风俗文化等信息,他们就要回去村里看一下古建筑、咨询一下家里的老人家,甚至还要看一下村里的古建筑、翻查下典籍。”

张伟潮认为,这个过程至关重要。“我们天天讲‘传承’,不应该是空谈,而是应该让年轻人亲身去了解传统水乡文化、岭南文化,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感,甚至共同创造、探讨,制作出一个漂亮、又能代表他们村落文化的‘精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说起刚结束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张伟潮兴奋地表示,今年的参赛队伍中,部分龙舟装的是我们制作的龙头。而黄埔区今年有九条龙舟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都是由我们协会去统筹。他今年还在其中一条龙舟上当“舵手”。

张伟潮何止是龙舟上的“舵手”

他更是传承龙舟文化和制作技艺的“舵手”之一

他希望通过龙头作品

把龙舟的故事和精神传唱下去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